图:现代都市夜景。谁照亮了路?谁照亮了谁?
图:甄嬛:‘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’。皇上与臣妾共同剪蜡烛,外头朗朗星空却无夜雨可话呢。光线是珍贵的。文艺复兴前后,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是荷兰,但入了夜,阿姆斯特丹还是一片黑灯瞎火,大概只有港口处有些灯火长明,给来往夜船使用。1579年,市政府逼迫每个酒馆老板彻夜点油灯,老板们消极怠工,以至于1587年政府需要重新训令一次;1595年,市政府再要求每隔十二家就要挑一盏灯笼以照亮街道,但蜡烛太贵,市民经常拒点,于是政府还得组织点灯队去点燃各家的灯笼……1669年之后,荷兰有了路灯;画家凡·戴·埃登向阿姆斯特丹市政府陈述了一个计划,专门适用于室外照明。又十年后,阿姆斯特丹路灯有了133盏;1689年,2400盏。所以,为什么17世纪中前叶,荷兰画家凡是室内景,无不幽暗昏黄,尤其是他们的魁首伦勃朗为最呢?因为一来到了夜间,他们就没啥照明的工具了;二来沿着北海的欧洲城市,房子为了驱寒避湿,都是承重墙塞得满满当当,甚少开窗。近代欧洲人为什么屡屡得肺炎,而且一得就治不好,必须由医生慢条斯理地开药,“夫人您需要去亚琛泡一泡温泉”,这糟糕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也算是缘由之一。
图:伦勃朗的油画作品在电灯发明之前,哪怕是欧洲也昏暗如此:一百支蜡烛的光芒,大概等于一盏100瓦电灯,所以,18世纪欧洲大多数家庭,入夜之后的光芒,也就是我们如今开一开冰箱门的程度。18世纪的伦敦,客人和主人凑在一张桌子上,围着一根蜡烛玩牌的事儿不胜枚举;美洲殖民地的阔佬们住着白松木造的西班牙式房子,驱赶着奴隶,然后在自家的广阔餐厅里点上四根蜡烛三盏油灯,就可以开个晚宴了。